搜尋此網誌

1978年7月10日 星期一

《第三類接觸》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1977) [美國/英國]


☆第5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獎
☆1978年義大利大衛獎最佳外語片

◎我的觀影筆記
●友善的外星人試圖透過聲音和人類接觸的經典之作。

◎片  名 第三類接觸
◎譯  名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年  代 1977
◎國  家 美國/英國
◎類  型 冒險/劇情/科幻
◎語  言 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印度語
◎片  長 137分鐘
◎導  演 Steven Spielberg
◎製  片 Julia Phillips
      Michael Phillips
◎編  劇 Steven Spielberg
◎攝  影 Vilmos Zsigmond
◎音  樂 John Williams
◎剪  輯 Michael Kahn
◎主  演 Richard Dreyfuss....Roy Neary
      Teri Garr....Ronnie Neary
      Francois Truffaut....Claude Lacombe
      Bob Balaban....David Laughlin
      Lance Henriksen....Robert
      Carl Weathers....MP
      James Keane....Radio Telescope Team
      Melinda Dillon....Jillian Guiler
      J. Patrick McNamara....Project Leader
      Warren J. Kemmerling....Wild Bill as Warren Kemmerling
      Roberts Blossom....Farmer
      Philip Dodds....Jean Claude
      Cary Guffey....Barry Guiler
      Shawn Bishop....Brad Neary
      Adrienne Campbell....Sylvia Neary
      Justin Dreyfuss....Toby Neary
      Merrill Connally....Team Leader
      George DiCenzo....Major Benchley
      Amy Douglass....Implantee
      Alexander Lockwood....Implantee
      Gene Dynarski....Ike
      Mary Gafrey....Mrs. Harris
      Norman Bartold....Ohio Tollbooth Attendant
      Josef Sommer....Larry Butler
      Rev. Michael J. Dyer....Himself
      Roger Ernest....Highway Patrolman
      FJ O'Neil....ARP Project Member
      Phil Dodds....ARP Musician
      Randy Hermann....Frank Taylor Returnee #1 Flt. 19
      Hal Barwood....Harry Wallclage Returnee #2 Flt. 19
      Matthew Robbins....Matthew McMichaels Returnee #3 Flt. 19
      David Anderson....Air Traffic Controller
      Richard L. Hawkins....Air Traffic Controller
      Craig Shreeve....Air Traffic Controller
      Bill Thurman....Air Traffic Controller
      Roy E. Richards....Air East Pilot
      Gene Rader....Hawker
      Eumenio Blanco....Federale
      Daniel Nú?ez....Federale as Daniel Nunez
      Chuy Franco....Federale
      Luis Contreras....Federale

◎電影本事
  在索諾蘭沙漠中,克勞德·拉康姆(弗朗索瓦·特呂弗飾)和大衛·勞克林與其他科研員一起發現了失踪的二戰 飛機 ,讓他們大跌眼鏡的是,機身完好如初、引擎運轉正常,可飛行員卻不見踪影。 據印第安納州的印第安納波利斯空管中心報告,兩架班機在 UFO 附近失踪。 在曼西市,3歲小男孩巴里被自動運行的玩具帶出家門,他的母親吉莉安在後面緊追不捨。 在一次大範圍停電事故中, 印第安納州 的電力公司巡查員羅伊·涅瑞(理查德·德萊福斯飾)發現了不明飛行物,並被神秘光團籠罩,羅伊對UFO的痴迷讓他的妻子驚慌不已。
  羅伊的眼前閃現出怪異影像,他開始動手製作微縮模型,那是一個他從未見過的獨特山丘。 吉莉安也被畫有奇特山丘的 圖片 深深吸引。 不久之後,吉莉安親眼目睹從天而降的UFO綁架了她的兒子。 當羅伊的妻子羅妮決定帶著三個孩子離他而去時,羅伊在電視 新聞 中看到了他手中模型的原型,那竟是 懷俄明州 的魔鬼塔國家 紀念碑 。 和羅伊一樣,很多人都看到了那似曾相識的地點,於是不由自主的趕赴那裡。 在世界其他地區,UFO的活動也愈加頻繁起來。
  拉康姆和勞克林同其他專家一起展開調查,勞克林認出了來自外層空間的信號,信號是一組直指魔鬼塔的地理坐標。 美國軍方疏散了當地居民,謊稱火車事故導致神經毒氣洩漏,而實際上,他們是在為 UFO 著陸做準備。 空中開始出現大群UFO,龐大的母船隨即降落,多年來的失踪者重返地球,兩種文明達成了和平諒解,而登上飛碟的羅伊成為了地球大使。 經過一番友善的交流之後,外星人的飛碟消失在夜空之中。

◎幕後花絮
  本片於 1976年 5月16日 開拍,斯皮爾伯格原本打算放棄實景拍攝,全部採用棚拍,但最終還是一改初衷。 影片取景地包括華納兄弟製片廠的15、16號攝影棚、魔鬼塔國家紀念碑、一個廢棄的二戰機庫和一個 鐵路 倉庫,其中機庫的佔地面積足有世界最大 攝影棚 的6倍。 在影片拍攝期間,斯皮爾伯格遭遇了層出不窮的技術和經費問題,他稱本片的糟糕經歷和拍攝投入都是 《大白鯊》 的兩倍。
  在 阿拉巴馬州 拍攝期間,影片劇組不但飽受颶風天氣折磨,而且攝影棚也被雷擊毀壞過半。 曾經拒絕為 《大白鯊》 掌鏡的攝影師維爾莫斯·齊格蒙德(Vilmos Zsigmond)抱怨說:“斯蒂文每晚都會觀看 電影 ,那些電影激發出源源不斷的靈感,於是他增拍了很多鏡頭,拍攝週期也就一再延誤。”一位劇組人員曾說道:“斯蒂文,如果你願意停止觀看那些可惡的電影,我們肯定會如期殺青。”後來,製作人朱莉婭·菲利普斯在回憶錄《You'll Never Eat Lunch in This Town Again》中對斯皮爾伯格、齊格蒙德和特呂弗大放厥詞,她將斯皮爾伯格稱作完美主義者。 在後期製作期間,朱莉婭因吸食可卡因被製片方解僱。
  本片視覺特效耗資330萬美元,這在當時可以再拍一部電影。 任視覺特效總監的道格拉斯·特朗布爾(Douglas Trumbull)在片中嘗試摸索了運動控制 攝影 術,由於本片是變形寬銀幕電影,所以為了更好的適應35mm膠片,攝製組選擇用70mm膠片拍攝視覺特效畫面。 在拍攝UFO鏡頭時,劇組曾測試使用CGI技術,但斯皮爾伯格發現這種70年代的新技術過於昂貴,所以未予採用。 片尾場景中身材矮小的外星人由阿拉巴馬莫比爾(Mobile)當地的女童改扮而成,斯皮爾伯格之所以會選擇女童,是因為他覺得女孩比男孩的動作更優雅。 劇組曾考慮製作 外星人 人偶,但後來以失敗告終,只在片尾外星人與拉康姆交流的畫面中使用了人偶。
  影片原定在 1977年 年初上映,但因拍攝受阻而推遲至11月。 不過工夫不負有心人,影片的北美票房超過了1億1600萬,海外票房也高達1億7170萬,就當時而言,本片是哥倫比亞公司出品的最成功的電影。 儘管如此,影片仍未達到斯皮爾伯格的預期效果,他說:“哥倫比亞公司當時正經歷一場經濟危機,所以他們急於用本片拯救公司挽回敗局。我原打算再用半年時間完善影片,在1978年夏季上映,可他們告訴我急需影片立即上映。在《第三類接觸》取得商業成功之後,我要求哥倫比亞公司讓我完成導演剪輯版,他們同意了,但前提是要我展現出外星人母船的內部畫面,從而謀取賣點。”1979年,哥倫比亞公司支付給斯皮爾伯格250萬美元重新發行《第三類接觸》,斯皮爾伯格隨即添加了7分鐘畫面,但《第三類接觸:特別剪輯版》比最初的影院版縮短了3分鐘。 最終,特別剪輯版賺取了1570萬,影片全球票房總額由此攀升至3億零379萬 美元 。






1978年7月3日 星期一

《汪洋中的一條船》He Never Gives Up (1978) [台灣]


☆1978第十五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獎、最佳男主角、最佳編劇、最佳攝影、演技優良特別獎(歐弟)
☆1979亞洲影展最佳導演獎、演技最突出女主角獎、悲劇中最感人男星獎

◎我的觀影筆記
●當年很轟動的勵志電影,反映當時國家處境,及生命意義的反思。

◎片  名 汪洋中的一條船
◎譯  名 He Never Gives Up
◎年  代 1978
◎國  家 台灣
◎類  型 劇情
◎語  言 國語
◎片  長 110分鐘
◎導  演 李行
◎製  片 梅長齡
◎編  劇 張永祥
◎攝  影 陳坤厚
◎音  樂 翁清溪
◎剪  輯 廖慶松
◎主  演 秦漢
      林鳳嬌
      歐弟
      葛香亭
      崔福生
      郎雄
      江明
      曹健
      傅碧輝

◎電影本事
  台灣雲林縣口湖鄉的一處農家裏,鄭老伯期待著第十一個孩子的出生,並取名為豐喜。
  豐喜出生後,卻患有先天性小腿萎縮雙足畸形。可是,家境貧寒的豐喜幾近遭到拋棄的厄運,幸得爺爺的阻止和呵護,才得以留在家裏。由於,豐喜在爺爺的呵護下,從小就很聰明懂事,博得鄰居和賣藝趙伯伯的喜歡。
  六歲的豐喜,為減輕家庭生活負擔,遂成趙伯伯的徒弟,跟著四處耍猴賣藝,彼此相依為命。那段日子裏,豐喜在艱難困苦的人生際遇中,不僅學會做人的道理,還磨練堅韌的意志。趙伯伯被心臟病奪去生命後,豐喜只能獨自流浪生活,一直到被偶遇的老鄉帶回為止。
  返家的豐喜,並沒有跟父母一起居住,跟著五哥在郊外養起鴨子,靠著辛苦勤奮的努力工作,憑藉一百多隻鴨子養活自己。某日,一場特大暴風雨,不僅沖走所有的鴨子,還差點奪去豐喜的生命。此後,豐喜的父母再也不讓他獨自離家生活。
  九歲的豐喜,進入學校求學,靠著自強不息的毅力和求存圖強的進取精神,榮獲優異的學習成績。十幾年後,高中畢業的豐喜事跡經當地報紙報導後,引起社會的強烈反響。為此,校長和醫院院長特為豐喜裝上假肢,實現終於能夠站著走進大學校門的願望。
  大學期間,豐喜一方片持續打工掙錢,另一方面將自己的經歷寫成自傳《汪洋中的一條船》參加徵文比賽,引起台灣社會廣大的迴響。此書,深深感動著同校法律系女學生吳繼釗,儘管她有來自父母的反對壓力,仍毅然持續交往。大學畢業後,倆人結為夫妻,並育有兩女。
  1974年列名台灣第12屆"十大傑出青年"。 
  1975年,鄭豐喜因肝癌逝世,得年31歲。 

◎影片幕後
  這是個曾經在台灣家喻戶曉的真實故事,由鄭豐喜所著寫的小說《汪洋中的一條船》自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出版後,便在台灣文化界掀起一股熱潮,其雋永的魅力至今仍讓人無法釋懷。 小說在七十年代及八十年代這二十多年時間裡一直都被認為是台灣最具影響力的文化讀物之一,曾先後獲得1975年台北圖書周好手第一名;中國時報四十年來影響我們最深的書籍之一;1987年《講義》雜誌票選選“對現代人影響最大的十本中國名著第五名”。 電影於1978年拍攝,由台灣鄉土文藝電影大師李行導演,並由七十年代台灣最具人氣的偶像搭檔秦漢與林鳳嬌主演。 出品後不僅在當時造成空前的轟動,創造了極高的票房紀錄,而且,更一舉囊括了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多項桂冠,在鄉土電影剛剛回潮的當年可謂是盛況空前,甚至影響到了內地的無數影迷。 內地是在1983年在地方公共電視台播映的此片,雖說並沒有大規模進行傳播,但此舉還是在當時掀起了不小的轟動。 有人說,那個時候的台灣文藝片才剛剛開始賺取內地觀眾的眼淚,從任何角度而言,它都是一個超越時代、跨越文化隔閡的不朽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