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1978年4月9日 星期日

《賓漢》Ben-Hur (1959) [美國]


☆榮獲第32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最佳男配角、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音樂、最佳剪輯、最佳混音、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服裝設計、最佳視覺效果等11項大獎

◎我的觀影筆記
●原來是耶穌救了賓漢,還有母親和妹妹的痲瘋病。

◎片  名 Ben-Hur
◎譯  名 賓漢
◎年  代 1959
◎國  家 美國
◎類  型 愛情/動作/劇情/冒險
◎語  言 英語
◎片  長 227分鐘
◎導  演 William Wyler
◎製  片 Sam Zimbalis
◎編  劇 Karl Tunberg
◎攝  影 Robert Surtees
◎音  樂 Miklós Rózsa
◎剪  輯 John D. Dunning
      JRalph E. Winters
◎主  演 Charlton Heston...Judah Ben-Hur
      Jack Hawkins...Quintus Arrius
      JHaya Harareet...Esther
      JStephen Boyd...Messala
      JHugh Griffith...Sheik Ilderim
      JMartha Scott...Miriam
      JCathy O'Donnell...Tirzah
      JSam Jaffe...Simonides
      JFinlay Currie...Balthasar / Narrator
      JFrank Thring...Pontius Pilate
      JTerence Longdon...Drusus
      JGeorge Relph...Tiberius Caesar
      JAndré Morell...Sextus
      
◎電影本事
  獲得奧斯卡十一項大獎,包括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最佳男配角、最佳攝影、最佳配樂、最佳短片、最佳特效、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服裝設計…獎拿到手軟,是奧斯卡得獎獎項最多的影片之一(另外一部是《鐵達尼號》),由威廉惠勒執導,卻爾登赫斯頓、哈格里菲主演。 
  本片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之一,連動畫版《埃及王子》都引用了不少《賓漢》當年所設計出來的場景。全片耗資一千干百萬美元,拍攝了六個半月,包括了三百多個場景,和二百六十五百個月台詞的演員,其中有幕長僅十一分鐘的四馬雙輪戰車競賽場景,即動用了一萬五千名臨時演員。總片長為二百二十七分鐘。 
  故事發生在古羅馬時期。耶路撒冷新任總督的部下,護民官米撒拉凱旋回到故鄉,見到了兒時好友賓漢。身為猶太人的豪門旺族,賓漢的言行在自己民族中具有一定的分量。米撒拉希望利用賓漢的影響力控制猶太人的思想,讓猶太人臣服於羅馬帝國的統治。但賓漢不肯出賣自己的民族和同胞,兩個好友就此決裂。
  新任總督帶領部下巡街,賓漢的妹妹在屋頂觀看時不慎將瓦片碰落砸到總督。在米撒拉的陰謀下,賓漢全家以謀反被定罪。賓漢從此失去了自由,也失去了家人的消息,被賣到軍艦上開始了長達3年的奴隸生活。
  一次軍艦遭遇海盜被擊沉,賓漢救出了艦隊司令官阿裏士,並被阿裏士收為養子一同受到了羅馬大帝凱撒的接見。賓漢勇猛頑強,被阿裏士培養成了競技場上優秀的馬車駕手。但賓漢並沒有沉醉於奢華的生活和榮譽中,在他心裏沒有比找到家庭的其他成員以及向米撒拉報仇更重要的事情了。
  賓漢告別阿裏士回到耶路撒冷,令米撒拉既驚訝又妒忌,於是向賓漢挑戰戰車。在比賽場上米撒拉多次暗害賓漢,最終自己卻命喪車輪下。
  米撒拉的死並沒有緩解賓漢對羅馬帝國統治的仇恨,因為他始終沒有找到家人,他確信他們已經喪生。而事實上賓漢的母親和妹妹在獄中得了麻風病,被送到了麻風穀。深愛賓漢的老管家的女兒埃斯塔最後把事實真相告訴了賓漢,賓漢找到了家人,家人卻不願走出麻風穀面對外界的鄙視。此刻,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為世人受過,賓漢發現耶穌就是他在危機時刻的救命人。賓漢被耶穌的言行所震撼,復仇的火焰逐漸平息,內心也趨於平靜。而賓漢家人的麻風病也在此刻奇跡般的康復了。
  《賓漢》改編自盧·華萊士的長篇小說《基督故事》,影片場面壯觀,氣勢恢弘,榮獲了11項奧斯卡大獎,創下了奧斯卡史上前所未有的紀錄。 它以新約時代為歷史背景,以猶太人賓漢同羅馬指揮官瑪瑟拉之間的愛恨情仇為主線,通過個人之間的衝突反映了羅馬帝國對異族異域的侵略擴張和殘暴統治,表現了猶太人民反抗壓迫、爭取自由的決心和不屈不撓的堅定信仰。 當兩個人幾經波折,終在賽馬場上重逢,藉著一場空前的馬車戰,他們的恩怨隨著滾滾黃沙湮沒在風中……
  對於神的謙恭之感和敬畏之情成為影片中最具張力的一種力量,影片以"基督在世時"為特定的歷史背景,探索了在基督的故鄉這一特定地域中的"動盪不安的政治及宗教形勢",耶穌在主人公賓漢的一生當中反復出現,但從來沒有露出過面容,"那隻手彷彿從天而降,從銀幕之外伸進來,遞給苦難者一瓢水和求生的慾望" ……濃厚的宗教色彩貫穿影片始終,但這種色彩不是神秘,也不是迷信,而是一種驕傲,一種信仰,一種堅毅而深沉的力量。 
  《賓漢》一片成功地表現出了基督教與羅馬文化的融合過程。賓漢和瑪瑟拉的鬥爭是兩種文化的較量,前者代表著新潮的基督教文化,後者正是古羅馬原有文化的維護者,後者的死亡說明守舊的東西總是要消失的。從深層意義上講,《賓漢》還帶有美國政治的冷戰情結。

◎幕後製作
  為了打造真實的海戰場景,米高梅決定製造出以假亂真的古羅馬時期戰船,於是製片方找到了一位終生致力於研究古羅馬造船技術的專家。 然而當米高梅的工程師Mauro Zambuto看到設計圖紙時,直呼:“太重了!肯定會沉的!”不過,製片方還是按照圖紙建造了大船,起初下水是成功的,但經過的船隻激起了海浪,大船居然被海浪推倒。 最後,製片方只好將大船放進池塘中拍攝,為了讓船身平穩,還從池底用繩索固定了船體。
  雖然大船總算可以堂而皇之的在天空顏色的背景下在“海面”上航行,可水池中水的顏色又成為棘手的難題,因為深棕色的池水與海水大相徑庭。 製片方找來了一位化學家負責將池水染藍。 不過,化學家投放了一大袋染料之後,池水非但沒有變藍,反而在水面形成了堅固的硬殼,劇組又花費了高昂的代價鑿去硬殼。 最終,劇組終於找到了正確的染料,池水被全部染成藍色。 在拍攝戰斗場面時,一位臨時演員墜入水中,全身也被染成了藍色。
  在拍攝船內的場景時,劇組發現巨大的65mm攝影機無處容身,不得不將大船弄出池塘,縱向剖成兩半,放在意大利的攝影棚中拍攝。 然而攝影棚空間有限,劇組又不得不截斷露在船外的船槳。 不過一組鏡頭拍攝下來,劇組發現船槳驟然變輕,演員們的划槳動作很不自然,遂派人去購買彈力活塞裝置,這種裝置一般都安裝在門上,可以讓門輕緩的自動關閉。 這種裝置後來被安裝在船槳和船體之間,其提供的阻力讓演員們找到了划槳的感覺。

◎幕後花絮
·為拍攝本片,一共訓練了78匹白馬。 
·特技人員曾教給卻爾登希斯頓如何駕馭戰車,在拍攝戰車比賽的場景時,卻爾登希斯頓揮動韁繩,而馬兒卻無動於衷,正當他無計可施之時,有人突然大喊:“駕!”一時間馬兒奮蹄狂奔,而卻爾登希斯頓則被甩在了車下。 
·戰車比賽的場景由傳奇特技人Yakima Canutt提供指導,他的兒子Joe Canutt則是卻爾登希斯頓的特技替身。 在拍攝賓漢的戰車飛躍一輛撞毀的戰車時,Joe Canutt被巨大的衝擊力拋到轅桿上,他奮力爬回車廂,重新駕馭了戰車。 這段真實的場景被得以保留,最後出現在影片中。
·體育場中的“小島”完全是劇組的巧妙構思,因為阻擋視線,不可能出現在真正的體育場中,這種設計的製作成本要遠低於僱用幾千位臨時演員的費用。 
·在影片拍畢後,米高梅惟恐意大利當地的小製片商會利用遺留的佈景拍攝自己的小成本製作,於是毀掉了所有佈景。 
·Miklós Rózsa為創作影片配樂花費了8週時間。 
·畢蘭卡斯特曾拒絕扮演片中的賓漢,因為他是個無神論者,而且不喜歡暴力。 
·保羅紐曼曾拒絕扮演片中的賓漢。 
·洛赫遜(Rock Hudson)也曾為扮演賓漢的人選。 
·截至2005年,只有1997年的《鐵達尼號》、2003年的《魔戒三部曲:王者再臨》和本片曾贏得過11項奧斯卡獎,而且本片是這三部影片中唯一一部贏得最佳表演獎的影片。 
·1970年,米高梅公司的新股東柯克·科克萊恩(Kirk Kerkorian)在清算公司資產時曾拍賣本片中的道具和服裝。薩克拉曼多的一位飯店老闆以4萬美元拍得一部片中的戰車,在3年後的能源危機期間,這位飯店老闆因在公路駕馭這輛馬車而被警察逮捕。
·在拍攝戰車比賽的場景中,有一部稀有而昂貴的65mm攝影機被毀。 
·影片的全美票房高達7000萬美元,挽救了當時即將倒閉的米高梅。 
·萊斯利尼爾森(Leslie Nielsen)曾參加米撒拉角色的試鏡。 
·奧黛麗赫本曾造訪戰車比賽的拍攝現場,由此有傳聞稱她出現在片中的人群中。 
·製片人薩姆·津巴利斯特(Sam Zimbalist)在影片完成的兩個月前不幸病逝。 
·戰車比賽的場景中出現了15000名臨時演員,該處外景地佔地18英畝,劇組共建造了18輛戰車,整個橋段用5週才拍攝完成。 
·本片是第一部贏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重拍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