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5年7月14日 星期二

《地心引力》Gravity (2013) [美國/英國]


☆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最佳剪輯、最佳原創音樂、最佳音效剪輯與最佳混音
☆第71屆金球獎最佳導演

◎我的觀影筆記
●幾乎是一個人演完一整場電影,還沒有什麼冷場,全片也只有兩個演員,一個影帝,一個影后。

◎片  名 Gravity
◎譯  名 地心引力/地球引力/引力邊緣(港) 
◎年  代 2013
◎國  家 美國/英國
◎類  型 劇情/科幻/驚悚  
◎語  言 英語
◎片  長 91分鐘
◎導  演 Alfonso Cuarón
◎製  片 Alfonso Cuarón
      David Heyman
◎編  劇 Alfonso Cuarón
      Jonás Cuarón
◎攝  影 Emmanuel Lubezki
◎音  樂 Steven Price
◎剪  輯 Alfonso Cuarón
      Mark Sanger
◎主  演 Sandra Bullock
      George Clooney
      Basher Savage
      Ed Harris
      Paul Sharma
      Orto Ignatiussen
      Amy Warren

◎電影本事
  美國太空站發生爆炸,除了漂浮在艙外的兩名宇航員之外全部人喪生。面對著浩瀚無垠的宇宙和無邊無際的孤獨,兩人究竟能否重返地球呢?
  2014年和2015年的交替之際,生物醫學專家瑞安·斯通作為宇航科研專家踏上了她的第一次航天飛行任務,經驗豐富的宇航員麥特·科沃斯基負責指揮,這將是他的最後一次太空之旅。
  在他們最後一次出艙太空漫步修理哈勃望遠鏡時,休斯敦的控制中心發出警告,一枚俄國導彈擊中了一顆廢棄的人造衛星,碎片引發了連鎖破壞性反應。不久之後,他們就和地面控制中心失去聯繫,斯通和科沃斯基仍然發出求救信息,心中抱有一絲僥倖希望地面工作人員能夠聽見。
  高速飛行的衛星碎片使工程師Shariff不幸喪命,嚴重毀壞了航天飛船,把斯通撞到了很遠的地方。科沃斯基利用航天服的推進器的救回了斯通。兩個人拴在一起,想方設法回到航天飛船,可是卻發現飛船已經被毀壞,無法使用了,其他的同伴都無一生還。兩人希望身上的推進器能夠帶他們到達國際空間站,但ISS處在距離他們100公里的軌道上。科沃斯基估算出在他們下一次受到衛星碎片的威脅之前只有90分鐘。
  在前往國際空間站的途中,斯通說起了自己的生活,死於學校意外的她的女兒。當他們到達輕微受損的國際空間站時,看到人員都被疏散到了聯盟號宇宙飛船,另外一個飛船也脫離了空間站,所以不能靠它返回地球了。但科沃斯基說聯盟TMA-14M飛船可以將他們送往附近的中國的天宮一號空間站,到那裡就可以返回地球了。由於缺乏氧氣和持續的動力,他們試圖抓住國際空間站,但不幸的是,斯通的腿被聯盟號飛船的電源線纏住了,科沃斯基意識到這樣下去他們兩個人都會被推開。斯通還來不及抗議,科沃斯基就毅然解開了他與斯通之間的拴繩,電源線受到彈力把斯通帶回到了國際空間站。飄走的科沃斯基用無線電對講機向斯通交代了一些重要指令,鼓勵她要勇敢。
  斯通穿過氣閘進入了空間站,大火又讓她匆忙的逃到聯盟飛船上。她發現飛船與空間站之間還連著電纜線,她只好再次出艙解決問題,好不容易成功了,但衛星碎片環繞了地球一周後又撞到了空間站。斯通將聯盟號飛船調整到天宮一號的方向,但發現飛船推進器沒有燃料。斯通陷入了絕望,甚至降低了艙壓放棄求生。在她開始失去意識的時候出現了幻覺,看到科沃斯基走過來告訴她利用聯盟號飛船的著陸火箭。斯通重新恢復了意識和信心,利用著陸火箭駛向天宮一號。
  聯盟號飛船無法停靠在天空一號空間站,斯通通過爆炸減壓將自己彈出聯盟號太空艙,把滅火器當推進器。就在天宮空間站因被衛星碎片撞離原來的軌道而脫離上邊緣大氣層的時候她進入了神舟飛船太空艙。太空艙向著地球表面墜落,斯通聽見了地面指揮中心已經通過無線電追蹤到了她的位置。最後太空艙落在湖泊裡,斯通脫掉航天服游到岸邊。她蹣跚的腳步終於踏上了陸地,真實的感受著地球引力。 

◎一句話評論

雖然影片更加寫實、更加沒有幻想的成分,但是這部電影和之前的3D以及特效大片,如《少年派》等並沒什麼實質上的不同。仰仗於最新的數碼技術,《地心引力》提供了一種夢境般的感受。這是一部給人白熱化感受的影片。無論是影評人還是觀眾,都會被這部電影啟發。 ——《綜藝》 

《地心引力》不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科幻片,它充滿著張力和令人驚喜的橋段,阿方索·卡隆打造了一部最具現實感和美麗的太空電影。沒有外星人,星際空間的大戰,也沒有反烏托邦情節的設置,只有一個男人和女人在最不利的環境下,應對所面臨的問題,但這卻構成了十分緊湊的90分鐘。 ——《好萊塢報道者》 

這部電影一定要在大銀幕上觀看,特別是IMAX巨幕,才能體會到莊嚴和宏偉。《地心引力》探索了生命的特殊價值,喬治·克魯尼是男主角的絕佳人選,他的魅力和詼諧為影片增色不少。 ——CineVue網站 

《地心引力》是一部了不起的特效大片,能讓你的五臟六腑都有所觸動;它是一部有著內在靈魂的商業大片——當然,它還是你能見到的最好的電影節的開幕片。 ——indieWIRE網站 

我驚呆了,被打倒了。我覺得這是有史以來最好的太空題材的影片。這種電影,我很久沒有看到了。阿方索和布洛克聯手送上了一部講述在零重力空間內一個女人為自己的生命而抗爭的故事。這個故事毫無做作的痕跡。 ——導演詹姆斯·卡梅隆 

《地心引力》以一種壯觀無比的方式描繪了外太空,具有跟《2001:太空漫游》同等的開創性。 ——《紐約郵報》 

言語無法描述這部太空歌劇驚人的視覺呈現,其效果只能在電影院裡用3D才能完全捕捉。 ——《洛杉磯時報》 

《地心引力》基本上是你能在影院裡獲得的最佳體驗了,它是技術奇跡,更是一部有靈魂的大片。 ——The Playlist 

最具設計感、最優雅、最有力量的科幻電影。——吉爾莫·德爾·托羅 

◎幕後製作

  阿方索·卡隆:為了盡可能讓觀眾身臨其境,我查詢了很多宇航員的資料,並與之做交流,獲取了不少信息。女主角的獨角戲難度很大,所以我更關注細節,關注她每一個呼吸節奏。對於特效而言,電影最大的挑戰是表現失重的狀態,並將其呈現給觀眾,除了讓演員盡可能忘記重力的感覺,我們也用了很多CG動畫技術,使之合成更真實。

  喬治·克魯尼:為了飾演宇航員角色,我練了很久瑜伽,也使身形改變了很多,這些都很值得。我認為沒有壞劇本,之所以有爛片,是因為它的拍攝理念和對電影的認知不如劇本。

  桑德拉·布洛克:為了飾演這個角色,聽了很多安靜的古典音樂,練習了一些經典慢舞,本來我是一個想到哪兒做到哪兒的人,但這些音樂讓我更加放鬆,更接近宇航員的狀態。

◎關於製作

  在地球上方六百公里處,溫度在攝氏125度和零下100度間來回波動。沒有物質傳遞聲音。沒有大氣壓力。沒有氧氣。人類在太空中無法存活……。

  「我一直對太空和太空探索充滿興趣」,太空驚悚鉅獻《地心引力》的大導演、製作兼共同編劇艾方索柯朗如是說。他接著表示:「一方面來說,能把自己和地球之母分離有種神話和浪漫的色彩,但以很多方面來說,如果一切生機盡在地球,離開地球實在不合理。」

  就在此刻,在地球上方數百哩處,有許多人在生死一瞬間的情況下工作著。自從人類在數十年前開始脫離地球大氣層,並深入探索太空以來,太空飛行的危險與日俱增,然而那些危險都是人類造成的。過去任務造成的垃圾和失靈的衛星匯集成的殘骸團,能在瞬間造成重大災害。太空總署把這種情況命名為:凱斯勒症候群。

  與柯朗共同擔任《地心引力》製片的大衛海曼說:「這是真實的問題。每個螺絲釘,或是每件被丟掉或遺留的垃圾,都匯集在一起,以高速按軌道運行,當發生撞擊時,又產生出更多殘骸。這不僅對太空人來說很危險,對太空梭甚至地球來說也很危險。」

  在《地心引力》中扮演菜鳥太空人蕾恩史東的珊卓布拉克,從真實太空人的口中學習他們如何面對工作與威脅。她說:「我以前覺得太空人上太空是為了追求刺激和探險,但當我和他們談話,他們對世界的摯愛和他們眼中所見,地球的海洋和山川及城市的萬家燈火,他們對地球美景的讚賞真的深深感動了我。了解到我們在浩瀚宇宙中多麼渺小真是太驚人了。」

  在片中飾演珊卓布拉克搭檔的喬治庫隆尼補充:「我在太空競賽的年代成長,我一直熱愛太空探險的概念,也崇拜這些從事探索太空的人,他們真的是最後的邊境終極先鋒。」

  但向外探索也有其風險和代價。珊卓布拉克說:「看到人類慢慢毀滅地球很令人傷心,但我們沒看到的是:太空中人類的垃圾也在運行,製造問題。」

  這個問題引發了一連串事件,迫使《地心引力》中的主角為自己生存奮力一搏,並將我們帶到驚人、真空又致命的太空。

  片頭場景設置在地球大氣層上方那個寂靜的深淵中,探索號太空梭在那裡按軌道運行。被連結在機械手臂上的任務專家蕾恩史東,正在為哈伯望遠鏡裝上新的掃描系統。史東博士對太空無重力狀態的明顯不適感,和任務指揮官麥特科沃斯基的一派輕鬆形成強烈對比。這是由喬治庫隆尼所飾演的太空人科沃斯基的最後一趟太空旅程,他正開心地測試著新型的背包火箭推進器,這讓他能脫離傳統繫繩的束縛。

  在地球上方的另外一頭,鄰近廢棄衛星的引爆任務,造成大量尖銳碎片在太空中飄流,引發一連串骨牌效應,並在探索號的軌道上形成一團殘骸狂潮。殘骸的撞擊力引發致命效應,摧毀了太空梭也讓史東和科沃斯基成為僅存的兩名生還者。他們與指揮中心全面失聯,也失去了求救和獲救的可能。在黑暗中飄流,他們若想返回地球,就必須想辦法突破自己的極限和慣性。

  《地心引力》的劇本由艾方索柯朗和他的兒子喬納斯柯朗共同編寫,這是他們第一次正式合作。艾方索說:「我受到喬納斯對本片概念的啟發。他對生死存亡節奏步調的鋪陳,並用單一人物的眼光去檢視這一切的那種手法,深深地吸引了我。但同時,將故事設置在宇宙中,立刻將時空背景放到最大,並提供了很多使用暗喻手法的可能性。」

  喬納斯柯朗補充:「太空的概念對我和父親來說都很有趣,在這樣的場景中存活並不容易,他們離家數千英里遠,所以對一部關於突破千辛萬苦找路回家的電影來說,這是再完美不過了。我們也希望這個故事很真實,所以必須嚴謹的查證並去熟悉太空探索的知識,這樣才能拍出令人信服的情節。」

  在很早期時,艾方索柯朗就找來了曾和他在《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中合作過的製片大衛海曼。海曼說他很珍惜能有幸和導演再度合作。「他邀請我加入時我真是受寵若驚。艾方索是當代大師之一,擁有無窮創造力和想像力。他深具啟發性,能帶出周遭人最大的潛能。」

  「劇本很棒的一點是,它在很多方面不僅屬於科幻片的範疇,但又遠遠超越這種侷限」,海曼繼續說:「我得先抓緊機會加入,拍片的現實面之後再來討論。」

  這些製片家隨後發現他們必須突破現有科技的限制,才能完整訴說一個發生在無重力空間的故事。「我得說我剛開始時有點天真,我以為拍片過程會容易許多」柯朗坦承。「是的,我知道得用上一些特效,但直到我使用傳統的方法開拍後,我才了解到,要想拍出我想要的效果,我們得開創出一套全新的拍攝手法。」

  為了達成這點,柯朗找來攝影指導艾曼努爾“切沃”盧貝茲基,和視效總監提姆韋柏。「從一開始,切沃,提姆和我就決定,我們要讓一切看起來像我們把攝影機帶到了外太空。如果可能我還真想直接去太空拍,但那當然不可行」,柯朗笑說。

  一切雖然不簡單,但簡單來說,製片小組不想要那種科幻片中經常出現的的綺麗風貌。相反地,他們想顯示出被流放在人類眼中最險惡的環境中時,那種極度悲慘的處境。

  然而那種觀點顯然改變了一切遊戲規則。

  製片小組發明了一整個系統,來創造出飄流太空中的的逼真視覺和感官效果。

  韋柏向導演建議,要想達成逼真效果,唯一的方法是創造出完整的虛擬場景。柯朗揭露:「我一開始時很質疑,我想要盡可能地用傳統方法搭景拍攝。但在實驗過不同科技技巧後,很明顯地提姆是對的。」

  這樣的決定讓《地心引力》成為第一部融合了真實動作,電腦動畫,和電腦特效的先驅,片中不論是場景,背景,甚至是服裝都經過數位合成。

  要傳達身處太空的感覺最重要的一環就是重現出無重力狀態。為了顯現出導演柯朗著名的連續流暢鏡頭,傳統吊鋼絲手法勢必不可行,也不可能使用被太空總署暱稱為「嘔吐彗星」的無重力飛機,這種飛機快速飛高再以拋物線跌落,創造出短暫的無重力狀態。導演詳述:「吊鋼絲時,會看出演員身上的垂墜,地心引力還是會牽引其他東西下垂。然後嘔吐彗星只對很短的畫面有用,而且不是所有人都能應付那種折磨。」

  最後製片小組決定結合數種劃時代的技術,來將演員和觀眾們帶上太空。他們也使用了鋼絲,由資深特效總監尼爾考博德和他的團隊設計了一個12條鋼絲的索具,再請來木偶操縱專家掌控,好讓珊卓布拉克在某些特定的鏡頭中看似在「飄浮」。

  在別的鏡頭中,演員被綁在特製的索具上,隨著索具翻滾傾斜,以符合劇情所需要的角度。柯朗和盧貝茲基得以將攝影機安裝在一般用於生產汽車的電腦控制大型機械手臂上,藉以取得他們所需的高難度鏡頭角度。

  然而片中最創新的工具,或許是一個由盧貝茲基和韋柏所創,被稱為「光盒」的場景。外表看來貌似中空的方塊,四面的牆平板光滑,但卻安裝了上千顆小型LED燈泡。盒如其名,光盒的目的是要在角色身上打上足夠的光線。比方說,在那幕驚心動魄的畫面,也就是蕾恩被拋向太空,並不受控制的旋轉飄流時,用傳統的打光方式,無法取得全身各個部位均勻的亮度。

  光盒,機械手臂攝影機,和傾斜移動索具,都可用電腦控制來同步操作,這簡單來說,讓柯朗和他的同事,能讓宇宙在演員身旁打轉,藉此達到那種演員在宇宙中飄流的假象,而飄流在這裡是主要動詞。

  《地心引力》從一開始就被設定為3D的聲光視覺饗宴。喬納斯柯朗說:「我們的概念一直是要將本片用3D效果呈現,因為我們希望讓大家沉浸在畫面和劇情中。」

  即便如此,艾方索柯朗強調:「拍成3D電影的目的不是要讓東西朝觀眾臉上飛去。我們想走低調路線,讓觀眾有身歷其境的感覺。」

  雖然拍攝《地心引力》時劇組創建了許多科技上的革新,對卡司和製片小組來說,這趟旅程的中心仍是片中的靈魂人物蕾恩,而她在片中大多數時間都是獨自一人。

  珊卓布拉克說:「我認為故事的主題是關於人類為何會在看似全無希望的時刻仍然奮力一搏。是什麼讓我們願意往前推進,以防錯過前面的可能生機?」

  「這故事也是關於一位女性的覺醒,她在經歷喪親之痛後,原本封閉身心,後來重新發現自己的目標和人生的意義,因此奮力一搏」,海曼補充。

  喬納斯柯朗說:「所以對我們而言,“地心引力”這個詞不只代表那股讓物體吸附地表的力量,那更是召喚我們回家的 力量。」

  導演也證實:「在片中不斷出現的地球景象顯示,地球是一個美麗及滋養萬物的地方。而在上方飄流的,卻是一個捨棄自己滋養天份和女性特質的女人。我們想要將這種隱射的寓意,放在一個在太空中,逐漸往黑暗深處飄流的角色身上來探討,她在某程度上是她自己慣性的受害者,她選擇遠離地球,遠離自己人性化的一面,也捨棄了與他人之間的聯結。即便本片中充斥著最新科技和視效,我們一直都清楚蕾恩的奮鬥,代表著每個人在遭逢人生劇變時,必須披荊斬棘才能找到新的自我。這是個關於重生的旅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