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1年4月28日 星期四

《飯飯之交》No Strings Attached (2011) [美國]


◎我的觀影筆記
●癡情兒子風流爸,前女友險變成媽,舊情人來參一咖,純粹炒飯也不差,女人要性不要愛,就怕為愛受傷害,飯飯之交無大礙,日久生情變成災,天生註定感情債,想要躲也躲不開,付出真心來相待,幸福終究會到來。
●中國有句話『無巧不成書』正好驗證了這部電影,太多的巧遇,讓男、女主角一直糾纏不清,反正是電影嘛…合不合理就不重要啦!
●導演艾凡瑞特曼拍的另一部《六天七夜》(Six Days Seven Nights)我比較喜歡,因為哈里遜福特和安海契兩人搞笑的搭配,真的比較好笑!

◎片  名 No Strings Attached
◎譯  名 飯飯之交/枕邊無情人(港)/愛情無線牽(中)
◎年  代 2011
◎國  家 美國
◎類  型 喜劇/愛情
◎語  言 英語
◎片  長 108分鐘
◎導  演 Ivan Reitman
◎製  片 Jeffrey Clifford
      Joe Medjuck
      Ivan Reitman
◎編  劇 Elizabeth Meriwether
◎攝  影 Rogier Stoffers
◎音  樂 John Debney
◎剪  輯 Dana E. Glauberman
◎主  演 Natalie Portman ...Emma
      Ashton Kutcher ...Adam
      Kevin Kline ...Alvin
      Cary Elwes ...Dr. Metzner
      Greta Gerwig ...Patrice
      Lake Bell ...Lucy
      Olivia Thirlby ...Katie
      Ludacris ... Wallace
      Jake M. Johnson ...Eli
      Mindy Kaling ...Shira
      Talia Balsam ...Sandra Kurtzman
      Ophelia Lovibond ...Vanessa
      Guy Branum ...Guy
      Ben Lawson ...Sam
      Jennifer Irwin ...Megan

◎電影本事

  十四歲的艾瑪柯茲曼在威霍肯夏令營外面,彆扭地拒絕了亞當法蘭克林的性要求,他們倆對成人真正的性交完全一無所知,但是多年後,艾瑪(娜塔莉波曼飾)和亞當(艾希頓庫奇飾)無意間相遇,結果竟然上了床,真的地炒了飯。艾瑪自認為對談戀愛有過敏症,而亞當也暫時不想再交女朋友,主要是因為他曾經很有名的明星老爸(凱文克萊飾)正在和亞當剛分手的前任女友交往,於是艾瑪和亞當決定不談感情、不談戀愛、不陷入愛情的泥淖,純脆只當炮友。這樣一來他們就不必付出承諾、不必說謊、不必吃醋、不必穿著衣服玩抱抱、不必一起吃早餐、不必對彼此說「我想你」、不必替對方的身體部位取綽號、也不必替對方燒錄集錦歌光碟…也就是成為他們所謂的飯飯之交。這一開始是一個解決生理需求的好方法,後來卻變得有點複雜,當亞當偶爾會在床上(或是在醫院儲藏室、車上或是任何能躺下來的地方)炒飯時流露出感情,最後他們還是無法解開長久以來累積的感情糾結,於是他們必須很努力想回答一個最關鍵的問題:一對朋友真的只當飯飯之交,而不會愛上對方嗎?

◎一句話評論

雖然本片裡那些刻骨的色情笑話和頻繁的親吻鏡頭會令一些觀眾覺得不安,但這部電影依然是2011年初最值得一看的喜劇之一。——《綜藝》

◎幕後製作

  娜塔莉波曼的喜劇小品

  作為童星身份出道的娜塔莉波曼,其影星之路可謂新生代女星裡發展得最為順暢的一人,近年來,娜塔莉波曼的演技提升有目共睹。2010年她主演的《黑天鵝》技驚四座,劍指奧斯卡,2011年還有擔當女主角的暑期檔巨制《雷神托爾》亮相,而在這當中,1月她又為影迷們帶來這部喜劇小品《飯飯之交》。談及這部電影,娜塔莉波曼說道:“這個故事有一些爭議性,它在探討一段只有性的感情是否能夠維持下去,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都會有這樣的疑惑,可能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觀念都在發生變化。在電影裡我的角色正在經歷這樣的困惑,剛拿到劇本的時候,我饒有興趣的看著故事的發展,我在想這個故事會以什麼樣的姿態結束呢?結果果然和我想像的一樣。憑藉這部電影,能傳達出我對愛情的一些看法。”
  娜塔莉波曼近年來主演的電影,要么是像《窒愛》《黑天鵝》這樣奔著演技和獎項而去,要么是像《雷神托爾》《星戰前傳》《王子殿下》那樣的商業大片,提及為何會接拍這樣一部小成本的喜劇製作,她說道:“雖然這個故事看上去很俗套,但是它有著自己獨特的小聰明在裡面,而且還不少,我很喜歡這個故事裡的很多幽默橋段,不會讓人覺得不堪入目。我的朋友對我說,你應該試著拍多點這樣的電影,因為這樣的角色更貼近你的真實生活,你飾演起來不會讓自己太入戲,以至於我們都會覺得你入魔了,有那麼可怕嗎?(笑)。另外,我還非常喜歡導演過去的作品,我覺得他拍喜劇的套路和別人與眾不同,因此我很享受拍攝《飯飯之交》的過程。”
  至於身為導演的艾凡瑞特曼也算得上是好萊塢資歷頗深的導演,拍攝過《魔鬼剋星》《六天七夜》《進化特區》的他,上一次執導電影還是五年前的事了。對於這部打正性喜劇旗號的最新作品,艾凡瑞特曼對影片的風格闡述道:“我起初的構思就是拍一部喜劇效果濃郁的愛情電影,後來我看到了伊麗莎白•梅里威瑟的劇本,這個故事有很多吸引人眼球的地方,我想我下一步電影就應該是它。演員上我一開始就認定了娜塔莉波曼,因為我覺得這個角色是屬於她的,我看過她過去的作品,我覺得如果這部電影的女主角是娜塔麗莉,那會非常的有趣。為什麼呢?因為觀眾很少見到她這一面,我覺得她是非常優秀的演員,應該盡可能地在作品裡挖掘她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新新人類的愛情觀

  《飯飯之交》擁有一個噱頭十足的故事:兩個只有性關係而不用負任何責任的男女在一起同居,他們會遇到一些什麼樣的問題? 對於這個故事的創作初衷,編劇伊麗莎白•梅里威瑟說道:“我想寫一個當下年輕人的愛情故事,這個故事裡有我的生活經歷和我身邊朋友的生活經歷。現在的社會裡,男女同居的事情越來越多,這是一種過去不曾有的社會關係,我想用一種比較輕鬆的方式,來反映這一代人的愛情觀。”
  導演艾凡瑞特曼也對電影的價值觀闡述道:“我希望這部電影能帶給觀眾一些積極正面的情感元素,影片裡的這對男女,當下都市裡生活的年輕人應該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現在是一個發展迅速得讓我們目不暇接的時代,而現代年輕人對待感情太隨意丶太倉促,也太不負責任,影片反映的故事正是基於這個前提之下。這個主題會隨著社會的急速發展,而變得炙手可熱。”
  至於擔當男主角的艾希頓庫奇,這位相貌英俊的大帥哥對於影片的主題倒是顯得很坦然:“和大多數愛情電影相比,《飯飯之交》的故事也許會顯得有些出格;但和那些故事驚世駭俗的性喜劇相比,《飯飯之交》其實顯得非常保守。這部電影在告訴大家,無論我們有什麼樣的玩樂心態,最終都應該嚴肅認真的對待自己的感情。”

◎幕後花絮

●本片一開始定名為《Fuckbuddies》,但因為製片方擔心這個包含著粗口的片名會讓觀眾對於影片的內容產生誤解,以及影響影片分級,最後取消了這個片名。
●本片第二個定下的片名是《Friends with Benefits》,但是因為後來蜜拉庫妮絲丶賈斯汀•丁伯萊克演的愛情喜劇也定名為這個名字,為了避免衝突,本片主動改名為《No Strings Attached》,也就是現在的《飯飯之交》。
●本片在籌備的時候就定下了女主角的人選是娜塔莉波曼。
●在拍攝《殺手們》的時候,艾希頓庫奇就已經準備拍攝本片,但由於拍攝《刺客公敵》,他一直沒有最終確定,直到片方和娜塔莉波曼正式簽約,艾希頓庫奇才確定了接拍本片。





2011年4月21日 星期四

《四》4 (2004) [俄羅斯/荷蘭]


◎我的觀影筆記
●不是一般人看的電影!(如果可以看完而且沒睡著的話,就代表你〝不是一般人〞。)
●四隻流浪狗、四部鑽孔機、櫥窗裡四個玩偶、四部推土機、床上四個裸身的男女、酒吧裡的四個人、四隻圓豬、四個魚缸、四盞燈、四把大提琴、櫥窗上寫著四折、四部黑色轎車、火車上四個人、四個女孩照片、四具完成的布偶、四個模型臉譜、四架飛機、四台灑水車。(這是我所找到關於〝四〞的畫面)
●髒亂、荒涼、陰暗、灰濛濛、殘破不堪的俄羅斯景象;如果把台北拍成這個模樣,依目前NCC愛管閒事的程度而言,恐怕會被冠上〝有辱國家形象〞而禁演吧?
●海報上的大乳房是女主角的。(這海報夠大膽!)
●到底在演什麼?我也不知道???

☆2005年鹿特丹電影節最佳影片 
☆2005年西雅圖電影節最佳新導演獎 
☆2005年布宜諾斯艾利斯獨立電影節最佳新導演獎

◎片  名 4 / Четыре
◎譯  名 四
◎年  代 2004
◎國  家 俄羅斯/荷蘭
◎類  型 劇情/神秘/驚悚
◎語  言 俄語
◎片  長 126分鐘
◎導  演 Илья Хржановский
◎製  片 Елена Яцура
◎編  劇 Владимир Сорокин
◎攝  影 Шандор Беркеши
      Алишер Хамидходжаев
      Александр Ильховский
◎音  樂 Владимир Волков
◎剪  輯 Игорь Малахов
◎主  演 Марина Вовченко ... Марина
      Сергей Шнуров ... Володя
      Юрий Лагута ... Олег
      Константин Мурзенко ... Марат
      Алексей Хвостенко ... Человек без возраста
      Анатолий Адоскин
      Леонид Фёдоров
      
◎電影本事

  影片一開始就讓人覺得詭異,莫斯科的深夜,蕭條的街頭,成群的狗,突然間大的鑽孔機從天而降,刺破城市大地,群狗狂吠四散。然後是A片裡的呻吟,裸露的肉體,一個妓女穿上衣服,走上街頭,來到一個酒吧裡,與另外兩個男子開始了冗長的胡扯。凝固的場景和鏡頭開始記錄三個人的對話,一個賣肉的西裝男子吹噓自己是總統府的高級官員,負責後勤,包括普京總統礦泉水的供應。妓女則稱自己是某日本企業的僱員,她來此地是推銷公司的高科技產品——空氣濾清器。另一個鋼琴調音師則吹噓自己是秘密部門人員,吹噓俄羅斯早在60年代就複製出人類了,還有模有樣地說就在某某幾公里外,複製人一版四個,自己還曾經去參觀過,被幾個姑娘拖住了,享受艷遇。第一個賣肉的男子實在無法忍受這種無稽之談,開車走了。會說中文謝謝的妓女則聽得津津有味,追問結局,鋼琴調音師離開前承認都是自己瞎編。
  呆滯的鏡頭突然結束,開始了目眩神迷的移動鏡頭,肉販子在莫斯科街頭開車狂奔,回到家裡,他的父親則像奴隸一樣的伺候他,以免被他送到養老院。鋼琴調音師到舞廳裡跳舞狂歡,隨後被警察帶走。做為真正主角的是那個妓女,她坐上長途列車,經過漫長的旅行後,下車匆匆地行走在泥濘的野地裡,周圍一片荒涼,貌似被廢棄的車諾比——攝影機如此長久地跟著她走,長久長久地,讓人焦慮,讓人恐懼,讓人期待什麼。女孩的目的地是偏遠的鄉村老家,參加自己姐妹的葬禮。葬禮上是一群奇怪的老婦人,還有另外兩個漂亮的跟她一模一樣的姑娘。事實上,複製人的確存在,她們就是四個複製姐妹。
  攝影機開始記錄三個女孩與七、八個鄉村老婦在村子極為奇怪詭異的生活,喝酒、吃肉、老婦人們還暴露出乾癟的像破氣球一樣的乳房玩弄。這群人貌似靠製作一些玩偶來過活,玩偶的面部由嚼碎的麵包捏合而成,通常都是老太太們咀嚼,死去的女孩鑄模,但某一次女孩親自嚼麵包卻因此而噎死。
  無法忍受與這些老婦人在一起的壓抑、怪異的生活,三個姑娘終於趁老人們醉酒的時刻逃了出來,同時把怪異的玩偶焚燒在姐妹的墓前。






2011年4月14日 星期四

《父後七日》 Seven Days in Heaven (2010) [台灣]


◎我的觀影筆記
●這部電影躺在我的硬碟很久了,一直沒有勇氣去看,怕又想起父親過世時的情景。當時幫父親辦後事的情形和電影劇情很相似,我曾經在喪禮結束後也想寫一個相關的劇本,關於喪禮儀式的種種荒謬情節,可惜沒完成就作罷,十多年過去,已經有人拍成電影,還備受好評,算是幫我完成心願吧!
●我邊看邊笑,眼眶卻充滿淚水。父親臨終前想喝咖啡(他以前從來不喝),我隨意泡了一杯加了很多奶精,只有一點點咖啡粉的咖啡給他喝,他喝了一口,只說:(台語)「沒滋沒味」,就不喝了。想不到第二天一早他就走了,把遺體運到家,我只記得趕快泡一杯真正的咖啡端到靈堂前請他喝,當時為什麼會有這種舉動,我自己也不知道?想彌補沒給他喝到真正咖啡的遺憾吧?
●那時候來幫忙料理後事的人馬也分成兩派意見,佛教派和道教派,佛教的儀式大多是誦經,比較不會那麼吵。道教的儀式可多了,就跟電影裡面演的一樣,燒不完的紙錢、跪不完的儀式、花不完的金錢……,結果還是兩種都採用,兩方都不得罪。
●要哭?不哭?這可是一門大學問!就跟什麼時候拜?什麼時候跪?反正也沒有幾個人搞得懂,就聽道士的吧。
●賣「生前契約」的把這場儀式稱作〝人生的畢業典禮〞,有的人要風光、要排場,有的人只要簡單、隆重,和現在學校的畢業典禮差不多,有的已經綜藝化,校長還要〝角色扮演〞來取悅學生,這也算是一場「荒謬劇」吧?!
●在荒謬的儀式過後,對親人的思念才真正開始…

☆2010台北電影節 最佳編劇:劉梓潔、最佳女配角:張詩盈
☆第四十七屆金馬獎 最佳男配角:吳朋奉、最佳改編劇本:劉梓潔

◎片  名 父後七日
◎譯  名 Seven Days In Heaven
◎年  代 2010
◎國  家 台灣
◎類  型 劇情/喜劇
◎語  言 國語/閩南語
◎片  長 91分鐘
◎導  演 王育麟
      劉梓潔
◎製  片 王育麟
◎編  劇 劉梓潔
◎攝  影 傅士英
◎音  樂 
◎剪  輯 王育麟
◎主  演 王莉雯 ... 阿梅
      吳朋奉 ... 阿義
      陳家祥 ... 大志
      太保 ... 父親
      張詩盈 ... 阿琴
      王安琪 ... 美鳳
      朱家儀 ... 小護士
      陳泰樺 ... 表弟小莊
    
◎電影本事

  父親驟逝,梅自都市急奔家鄉處理後事,未料,台灣五光十色的喪葬習俗,卻帶給她一趟匪夷所思、奇特豪邁的特殊體驗。原本盤據身上的喪親之痛,竟在荒謬、喧鬧、嘉年華般的七天告別式中,意外獲得了舒緩。一場又一場宛如走馬燈的葬儀流程,更讓梅重新找到一個看望這塊土地的獨特視角。 
  然而,華麗的七天儀式後,喪親之痛,才慢慢重回到梅身上,「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喟嘆、加上專屬父女間的種種私密記憶,迅速化作一枚哀傷,摻入她淚裡,梅頓時痛哭不止,久久不能自己…。 
  《父後七日》是台灣電影中難得一見的片型,由女導演劉梓潔與男導演王育麟兩位的合力編導,使全片難得兼具了優雅感人與豪邁奔放的影像風格,爆笑中哀慟隱現,豪情中真情浮現,更是一部深具台灣本土人文特質的溫馨喜劇電影。導演表示,影片取材台灣隨處可見的民俗儀式,企圖塑造光怪陸離、荒謬的氛圍,讓觀眾和電影對話之餘,找到自己的故事。 







2011年4月13日 星期三

《撒旦的情與慾》Antichrist (2009) [丹麥/德國/法國/瑞典/義大利/波蘭]


◎我的觀影筆記
●一個患憂鬱症導演拍的憂鬱症電影。
●兩個演員就搞定一部電影,當然還有一個小孩、一隻鹿、一隻狐狸和一隻烏鴉共同演出。
●女主角因本片獲得2009年坎城影展最佳女演員獎,當然得獎原因不是她老是光著屁股到處晃,而是演技不錯啦!後來演出《樹上的父親》一片。
●本片應該列為〝超限制級〞,因為大膽的裸露和血腥鏡頭,確實令人驚悚!
●除了前段序曲和後段尾聲的歌劇配樂以外,全片沒有其他配樂。
●情節和史丹利庫柏力克的《鬼店》很相似,只是角色換成妻子殺老公。

☆第62屆坎城影展(2009)主競賽單元最佳女演員夏洛特·甘斯柏格

◎片  名 Antichrist
◎譯  名 撒旦的情與慾/失落伊甸園(港)/反基督者
◎年  代 2009
◎國  家 丹麥/德國/法國/瑞典/義大利/波蘭
◎類  型 劇情/驚悚/情色
◎語  言 英語
◎片  長 108分鐘
◎導  演 Lars von Trier
◎製  片 Meta Louise Foldager
◎編  劇 Lars von Trier
◎攝  影 Anthony Dod Mantle
◎音  樂 Kristian Eidnes Andersen
◎剪  輯 Åsa Mossberg
      Anders Refn
◎主  演 Willem Dafoe ...He
      Charlotte Gainsbourg ...She
      Storm Acheche Sahlstrøm ...Nic
      
◎電影本事

  影片被一個男聲的開場白和收場白分成了4個部分。第一部分被命名成了“悲慟”。在這部分裡,夏洛特甘絲柏格扮演的母親剛剛從醫院接受完醫學治療出院。在家裡,她由做治療師的丈夫(威廉達佛)照料。她日日夜夜為自己的孩子的失足摔死而自責。她的這種不間斷的自責成為了日後夫妻關係惡化的導火線。看起來,丈夫和妻子似乎在攜手走出喪子的哀痛之中,她的丈夫,看起來更像是一個治療師。
  為了讓自己的妻子更好地康復,丈夫把她從城市裡帶到了一片樹林裡。這片樹林有妻子和孩子度假的美好回憶。可是還沒有從悲痛中恢復回來的妻子對他們在樹林深處的房子非常恐懼。在這段叫做“疼痛”的章節中,影片主要展示的是妻子對自我的認知和體察——她希望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喪子的陰影。在這個章節的結尾,出現了一些動物的超現實主義的畫面,這也成了第三章節“毀滅”的主題。
  在這一章節裡,影片突然變得狂亂不堪。他們突然開始互相虐待,妻子開始毆打自己的丈夫,並且一點一點開始折磨他的肉體,打斷了他的腿骨,用石頭猛擊他的生殖器,把勃起的男性生殖器打出血來,用改錐穿透丈夫的腳,擰上螺絲並且把扳手藏了起來。隨後,她開始自殘,用剪刀毀壞自己的生殖器……
  隨著影片越來越狂亂和暴動,這對夫妻的行為越來越趨近於湮滅。在最後這段名為“三個乞丐”(The Three Beggars,這是葉慈的一首宗教詩的標題)的章節裡,他們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覆滅。

◎一句話評論

影片不僅僅保持了拉斯馮提爾在視覺效果上的詭異和黑暗,在主題的黑暗和離經叛道上也大大超越了他此前的作品。——《芝加哥太陽報》

看起來,拉斯馮提爾的這部影片是《鬼店》和《驅魔人》的綜合版,一如既往地令人驚悚和不快,與其說這是一部“恐怖電影”,不如說這是一部有性愛鏡頭的邪典電影。——英國《獨立報》

◎幕後制作

“這是部浪漫的電影”
  一如既往的黑暗、一如既往的絕望、一如既往的晦澀,在《撒旦的情與慾》裡,拉斯馮提爾把自己所擅長的那些視覺和戲劇元素從頭到尾重新玩了一遍。這部被眾多媒體和影評人稱為“2009年坎城最黑暗、最恐怖和最血腥”的電影在拉斯馮提爾的嘴裡竟然變成了一部“浪漫愛情片”。這種巨大的反差到底是怎麼造成的呢?拉斯馮提爾說:“我沒有拍攝過那些好萊塢人熱衷的類型片,我也沒有力量操控劇組,我只能指揮劇組。因為我非常反對固守成規地拍攝電影,我喜歡在一些被大家認同的電影類型裡加入我個人的東西。這些東西可以是情節與故事,或者是舞蹈和音樂。就像我以前拍攝的《破浪而出》和《在黑暗中漫舞》。我自己覺得《撒旦的情與慾》是一部浪漫電影,它具有一切浪漫的愛情電影所需要的一切元素。我甚至覺得這部影片的風格和愛倫坡的世界相似”。
  除了認為自己的電影“浪漫”之外,拉斯馮提爾還覺得自己是按照直覺和本能的指引才拍攝了這部影片。他說:“我不知道我為什麼非要拍這部電影,我只是想這麼做。這是一種奇怪的直覺。我很享受拍片的過程。這部電影只是講述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關係,除此之外,我沒有想表達的東西了。我不過是在努力把這個主題表達得稍微嚴肅一點,再稍微有趣一點而已,也許我能拍攝出一部比這個更有趣、更有邏輯、更清晰明瞭的電影,但是我不想那麼做。在這個電影裡,我放了一個自己的夢,或許這樣會脫離觀眾甚至是票房。但是在片場我無法停止下來”。影片裡充斥著大量“限制級”的令觀眾尖叫的鏡頭,這種內容完全來自於拉斯馮提爾的憂鬱的情緒。他說:“我有整整兩年的時間都非常沮喪,整天不知道在想什麼,或者我什麼都不想。這部電影就是在那段時間裡拍攝完成的,靈感來自於我自己的感受、想法和恐懼。不過這不應該成為導演和觀眾之間的溝通的橋梁,我拍電影是想表達出一種接近真正黑暗的恐懼,而不是讓他們來體會我內心的想法。我的電影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所以,觀眾能不能理解它不是大問題”。

“宗教和大師”
  影片的標題《撒旦的情與慾》的含義並不是我們一般意義上的那種譴責上帝並憎惡這個世界的人,拉斯馮提爾的“反基督者”來自尼采的一部譴責基督教的同名著作。但是對於上帝和宗教這種敏感話題,一如拉斯馮提爾這樣的“非正常人類”也還是小心翼翼。他說:“信不信上帝是個非常敏感的問題,我嘗試著相信他,但是從歷史上看,發明宗教的是人類自己,創造神跡的是人類自己,讓世界變成今天這個模樣的也是人類而不是上帝。尼采的那本《撒旦的情與慾》我從12歲時就開始閱讀了,一直沒有讀完。不過我覺得我更像是喜劇大師斯德林堡。他患有嚴重的妄想症,他是一個希望自己能遇到上帝的傢伙,但是我的妄想還沒有他嚴重,我不過是把電影當成宗教來對待而已”。
  在公開場合,拉斯馮提爾曾不止一次表示自己最欽佩的電影大師是前蘇聯的著名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他甚至還在自己影片的結尾打上了“向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致敬”的字樣。他解釋說:“當我看了塔可夫斯基的影片《鏡子》之後,就非常喜歡他在電影裡所表現出的人與人的關係,他的鏡頭語言、他對聲音的處理都非常讓我著迷。我會一遍又一遍地觀看他的電影。我想,塔可夫斯基就是上帝本人吧”。當被問及哪些大師對他有影響時,拉斯馮提爾表示在他的導演生涯裡,塔可夫斯基和伯格曼對自己的影響最大。他說:“塔可夫斯基已經表達出了他所想表達的那些東西,寫出了他的所思和所想。在很多方面他是一點先行者,開創了很多電影的先河”。不過還是有人質疑他的這部電影是在顛覆塔可夫斯基開創的詩意電影的傳統,面對這種疑問,拉斯馮提爾說:“我覺得這部影片的某些片段、某些拍攝手法已經接近了塔可夫斯基,所以寫上致敬,就沒有人會說我在抄襲了”。

“沒有劇本的拍攝”
  除了電影本身,影片的拍攝過程也引人矚目。此前影片有劇情提前泄露的事故發生,拉斯馮提爾一氣之下完全重新編寫了劇本,為了防止再次提前泄密,這次,拉斯馮提爾把整個劇本的長度控制在了60頁——而幾乎沒有對白。他說:“我不是一個暴君、也不是一個喜歡下命令的人,我在片場做的就是接近演員,和他們交流一下,讓他們自己去完成電影的拍攝”。
  影片的女主角夏洛特甘絲柏格說:“我對這個角色可以說是毫無準備的,演起來也的確很有難度。她有裸露的鏡頭、有內心的掙扎、有肉體的痛苦還有複雜的情緒,這可能是我演過的最難以捉摸的角色了。我做的其實就是聽從導演的引導,他從來不要求我做什麼,自己去體會人物,然後表演出來”。
  談到和導演的合作,美國演員威廉達佛深有感觸,他說:“他是一個偉大的導演,而他的拍攝方式也是我聞所未聞的。沒有一個完善的劇本,沒有指定的台詞。我一走進片場他就喊‘開拍’,這聽起來是有點可笑,但是我們就是這樣做的。他不會給你什麼限制,他不會事先告訴你攝影機會怎麼走位,也不會限制你要怎麼做怎麼做的。一切都任由我自己發揮。我們按照這種獨特的方式去拍戲,時間一久,我們就能自然地把握住自己的角色,並且放開手去拍攝那些大尺度的鏡頭了”。

◎幕後花絮

•影片原計劃在2005年上映,但是製片人彼特阿貝克詹森(Peter Aalbæk Jensen)卻不甚提前泄露了影片的結尾。盛怒的拉斯馮提爾一氣之下停止了影片的拍攝,騰出時間來重新編寫了劇本。
•影片只有兩個演員:威廉達佛和夏洛特甘絲柏格。而且他們在影片裡名字只是“他”和“她”。
•影片是2009年坎城影展的參賽片。
•影片在德國克隆邊上的一片小樹林裡取景。
•全片的投資只有1100萬美元。其中,丹麥電影學院投資了150萬。其他的資金幾乎來自全世界的各個獨立電影公司。這些公司遍及德國、立陶宛、巴西、俄羅斯、愛沙尼亞、波蘭、意大利、印度、伊朗、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希臘。拉斯馮提爾自己的電影公司也投資了一部分資金。
•影片中使用的那些動物——鹿、狐狸和烏鴉,先前在捷克接受了訓練。
•如果算上本片,那麼拉斯馮提爾已經有10部電影在坎城影展上放映,並且有8部電影參加了主競賽單元。
•因為厭惡飛行,拉斯馮提爾是乘坐汽車從丹麥來到坎城的。
•本片是拉斯馮提爾患上憂鬱症以來的第一部電影作品。
•影片在片尾打上的“向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致敬”。這一字幕在坎城招致了哄笑和噓聲。
•《Antichrist》這個標題來自尼采的同名著作。
•在《撒旦的情與慾》裡,拉斯馮提爾使用了蒙克的名畫《吶喊》和韓德爾的歌劇《里那爾多》的選段。
•女演員夏洛特甘絲柏格憑藉著自己在電影裡的出色發揮獲得了2009年坎城影展的最佳女演員獎。








2011年4月9日 星期六

《自由之路》The Way Back (2010) [美國]


◎我的觀影筆記
●值得一看的電影。
●人類求生與追求自由的慾望有多強?本片可以給你答案。
●這部片應該算是〝反共電影〞,不過現在已經解巖了,「國共合作」越來越熱絡,再也沒有「反共抗俄」的中心思想,不然的話,〝共產黨的暴政〞又會被拿來大做文章。

◎片  名 The Way Back
◎譯  名 自由之路/回來的路(中) 
◎年  代 2010
◎國  家 美國
◎類  型 冒險/戰爭/劇情
◎語  言 英語/波蘭語/俄語
◎片  長 133分鐘
◎導  演 Peter Weir
◎製  片 Duncan Henderson
      Joni Levin
      Nigel Sinclair
      Peter Weir
◎編  劇 Keith R. Clarke
      Peter Weir
◎攝  影 Russell Boyd
◎音  樂 Burkhard von Dallwitz
◎剪  輯 Lee Smith
◎主  演 Jim Sturgess  ....Janusz
      Ed Harris  ....Mr. Smith
      Saoirse Ronan  ....Irena
      Colin Farrell  ....Valka
      Mark Strong  ....Khabarov
      Gustaf Skarsgård  ....Voss
      Dragos Bucur  ....Zoran
      Alexandru Potocean  ....Tomasz
      Sebastian Urzendowsy  ....Kazik
      Zahary Baharov  ....Interrogation officer
      Bhawani Singh  ....Policeman - India
      Al Yamanouchi  ....Official
      Valentin Ganev  ....Guard #2
      Stanislav Pishtalov  ....Commandant
      Stefan Shterev  ....Cook
      Nikolay Mutafchiev  ....Guard #1
      Sally Edwards  ....Janusz's Wife - 1939
      Meglena Karalambova  ....Janusz's Wife - 1989
      Igor Gnezdilov  ....Bohdan
      Irinei Konstantinov  ....Janusz - 1989
      Ruslan Kupenov  ....Garbage Eater #2
      Yordan Bikov  ....Garbage Eater #1
      Dejan Angelov  ....Andrei
      Sattar Dikambayev  ....Mongolian Horseman
      Anton Trendafilov  ....Steam Man
      Termirkhan Tursingaliev  ....Young Mongolian Horseman
      An-Zung Le  ....Shepherd
      Mariy Grigorov  ....Lazar

◎電影本事

  電影根據斯拉沃米爾·拉維茨的原著《漫漫長路:追尋自由的真實故事》(The Long Walk: The True Story of a Trek to Freedom)改編,講述了1942年,幾個從前蘇聯古拉格集中營裡逃出來的政治犯,從喜馬拉雅山脈逃往印度的艱難過程。
  1940年代初期,蘇聯在波蘭施行專政統治,當局逮捕了很多波蘭的軍官和政府人員,並把他們送到集中營裡進行“勞改”。在那裡,他們遭受著非人的折磨。
  不堪忍受折磨,也是為了活命,亞努斯、史密斯和其他五個政治犯設法從集中營裡逃出,並踏上了重迴文明世界和自由世界的征途。在路上,他們遇到了一位叫做愛蓮娜的波蘭女孩。無依無靠的女孩加入了他們逃亡的隊伍。一路上,他們遭遇了諸如饑餓、冰雪、風暴等等苦難的折磨。但是這些並沒有變成阻擋他們前進的障礙,他們從集中營裡逃出來後一直向南走,穿過了蒙古、走過了戈壁灘、經過了西藏並翻越了喜馬拉雅山,最終走到了當時屬於英聯邦的印度。
  雖然重新回到了文明世界,但是這次路途的代價是慘痛的。從集中營裡逃出來的七個人死掉了三個,那個在路途上遇到的波蘭女孩也不幸罹難。

◎幕後製作

  尋找歷史
真相
  為了在國內施行獨裁統治,蘇聯政府在本國以及占領的國家境內設置了諸多的戰俘營和勞改營。這種勞動懲戒營的管理部門的俄文縮寫為古拉格,隨著時間的推移,古拉格這個詞便成了一個寬泛的詞,它所指的是整個蘇聯的勞改體系。
  影片故事的起點就是這麼一個古拉格,它改編自斯拉沃米爾·拉維茨的回憶錄。這本回憶錄記載了他在波蘭被蘇聯占領後被軍隊抓到集中營,之後又和幾個同伴設法逃脫的故事。1956年,死裡逃生的拉維茨口述了這本名為《漫漫長路》的回憶錄。雖然沒有任何人證和物證能證明他所訴說的“歷史”的真實性,但是這本充滿了冒險、尋找和信仰以及對當時蘇維埃政權的敵對與仇視的回憶錄還是在西方世界引起了轟動。恰如其名《漫漫長路》所昭示的那樣,這本回憶錄幾乎全是“在路上”的故事--1940年,拉維茨從位於西伯利亞的集中營裡逃出,在和同伴走了6437公里之後,僅存的幾個人來到了印度。2006年,BBC製作了一部關於拉維茨和他的“旅途”的紀錄片,希望能從中找到一點這次逃亡真實存在的證據。正是這部“考證派”的紀錄片,讓澳大利亞導演彼得威爾第一次知道了拉維茨的故事。
  這個故事在彼得威爾的腦子裡一直揮之不去,並漸漸形成了要拍攝電影的念頭。威爾說:“這是一個講述人類忍耐力和勇氣的極好故事,不僅有人物、有血肉,而且還有歷史。人類為了生存下來究竟能承受多少痛苦、忍受多少折磨?誰也不知道,而這個故事恰好就給了我們這麼一個樣本。我決定要拍攝一部影片之前,總要對影片要講的故事做一個簡單的測試,那就是看我是不是會將它遺忘。如果我不能忘記它,而它又能在某些層面上促使我將其擴展成電影,那麼就拍攝吧。拉維茨的故事恰好就征服了我。”雖然彼得威爾很想拍攝根據拉維茨真人真事改編而來的影片,但是BBC的一部紀錄片卻給他澆了一潑冷水。那部紀錄片證實:拉維茨根本就沒有進行所謂的逃亡,雖然他曾經是波蘭的軍官,雖然他也曾在西伯利亞接受過勞改,但是他本人並不是回憶錄裡的“原型”。BBC的製作人休·萊文森說:“拉維茨並不似那個經歷了逃亡的人,因為沒有資料、文件和人證能夠證實這點。”
  看起來威爾的影片計劃就要擱淺,但事情很快有了轉機。就在紀錄片播出後幾天,一個名為Witold Glinski的老波蘭人找到了BBC,他告訴BBC的製片人,他才是那部紀錄片主角的原型。Glinski向BBC的工作人員回憶了自己的故事,講述了發生在路上的一切。這一切和拉維茨回憶錄中的一切高度吻合。而且全世界各地接連出現的證據和資料都能證明Glinski才是那個“正確的人”。難道是拉維茨“盜竊”了Glinski的故事?很顯然,並不是這樣,因為Glinski回憶起來了一個細節:曾經有一個叫做羅納德·唐寧的英國記者採訪過他,與其詳談了很多發生在集中營以及路上的故事,而他又是拉維茨回憶錄的代筆人。很明顯,唐寧把Glinski的故事安插在了拉維茨身上,為世界造出來了偉大的“歷史”。真相大白之後,威爾更加確定了要把《漫漫長路》搬上銀幕的想法,他說:“這是一個偉大的故事,表明了人類的非凡。這也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值得我去為它拍一部電影。”
  巨星班底
  拍攝這麼一部穿越了西伯利亞、蒙古、戈壁沙漠、喜馬拉雅山和印度的“公路電影”,難度之大,可以想見。除去自然的難度,另一方面還有演員表演上的難度。所以,對於彼得威爾而言,為影片找到一群合適的演員,是當務之急。
  威爾最先找到的是曾經和他在《楚門的世界》裡有過合作的艾德哈里斯。對於這次合作,哈里斯可謂是望眼欲穿。他說:“自從《楚門的世界》之後,我就一直嚮往能再和威爾合作一部電影。因為他是一個有著獨特藝術創作力的導演,不管是什麼樣的角色,只要他開口,我就願意去扮演。我一看到劇本,就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劇本。只是當時我覺得史密斯這個人物和我以往所扮演的形象差距有點大。但是威爾還是一直鼓勵我說,要我自己去體會人物當時的環境和情緒。其實,威爾在片場一直就是這麼教導演員的。因為我扮演的是一個在蘇聯的美國人,所以我找來了一些關於在1930年移居蘇聯的美國人的紀錄片和書籍。這是一段歷史,也是一段國家之間的交流。看過這些書籍之後,我開始理解影片中的史密斯,並且能去塑造這個角色了。”
  隨後,英倫群島上的吉姆史特格斯、莎柔絲羅南和柯林法洛也加入影片的演員陣容中來。法洛說:“能和威爾合作絕對是一次美好的體驗,他是一個有著充足經驗的老前輩,我是他的一個粉絲。我先是和威爾見了一面,然後才讀到的劇本。讀完劇本之後,我便決定要參演這部電影,雖然我不是主角,但是我覺得在路上逃亡的那些人實際上是一類人的代表。他們都在尋找自己的生活和生命本身,一路上,大家都經歷了不同程度的成長。我扮演的瓦爾卡是一個很絕望的人,換句話說,他是前後轉變最大的人,因為他經歷了從絕望到希望的轉變。於我來說,能扮演這樣的角色,是一件幸運的事。”莎柔絲羅南在影片中扮演了幾乎是唯一的女性角色,一個波蘭孤兒愛蓮娜。談起影片的拍攝,羅南表示說,這是一次有趣的體驗。她說:“很有趣,幾乎所有的鏡頭都很好玩,尤其是那個我在冰面上跑步的鏡頭,是整部影片裡拍攝得最為輕鬆也是最為好玩的鏡頭了。另外,我在俄羅斯工作了一段時間。那裡非常美,我很喜歡那個國家。”

◎幕後花絮

●影片的拍攝版權一開始被演員勞倫斯·哈維購買到,但此後這個版權被易主多次,最終被交到彼得威爾的手上開拍。
●影片根據波蘭軍官斯拉沃米爾·拉維茨的回憶錄改編。這本名為《漫漫長路:追尋自由的真實故事》(The Long Walk:The True Story of a Trek to Freedom)回憶錄出版於1956年。它並非由拉維茨親自撰寫,而是由英國記者羅納德·唐寧代筆的。
●《漫漫長路》被翻譯成了25種文字,全世界銷量高達50萬冊。
●2006年,BBC曾經就斯拉沃米爾·拉維茨的逃亡故事拍攝過一部紀錄片。
●雖然有諸多巨星參演,並且影片在多個國家取景拍攝,但是《自由之路》的成本只有2900萬美元,拍攝週期也只有4個月。
●莎柔絲羅南在片場度過了自己16歲的生日。
●影片在保加利亞、摩洛哥和印度取景拍攝。








2011年4月7日 星期四

《樹上的父親》The Tree (2010) [法國/澳大利亞/德國/義大利]


◎我的觀影筆記
●失去親人的傷痛,需要多少時間來平復?其實就像小孩子開口說話,每個人都不一樣。
●一個女人要帶著四個小孩確實不容易,但是只要一家人的心團結在一起,就會有往前邁進的動力,就如女主角所說:「生命還長著呢!」
●大自然的力量,人類根本無從抵抗,這麼大的一棵樹還是被颶風連根拔起,就像日本大海嘯在瞬間將村莊夷為平地,能夠活著,已經是萬幸!
●千萬別把房子蓋在大樹旁,雖然可以遮蔭、乘涼,但是樹根會破壞房子、水管、鄰居的籬笆,還會引來鳥類、蝙蝠、螞蟻、爬蟲類、爬藤類等昆蟲、動植物的困擾。不過,這麼大的一棵樹,還是挺吸引人的。

☆第63屆坎城影展閉幕片

◎片  名 L'Arbre
◎譯  名 樹上的父親(台)/L'Arbre/樹欲靜而心不息(港)
◎年  代 2010
◎國  家 法國/澳大利亞/德國/義大利
◎類  型 劇情
◎語  言 英語
◎片  長 100分鐘
◎導  演 Julie Bertucelli
◎製  片 Sue Taylor
      Yael Fogiel
◎編  劇 Julie Bertucelli
      Elizabeth J. Mars
◎攝  影 Nigel Bluck
◎音  樂 Grégoire Hetzel
◎剪  輯 François Gédigier
◎主  演 Charlotte Gainsbourg ...Dawn O'Neil
      Morgana Davies ...Simone O'Neil
      Marton Csokas ...George Elrick
      Christian Byers ...Tim O'Neil
      Tom Russell ...Lou O'Neil
      Gabriel Gotting ...Charlie O'Neil
      Aden Young ...Peter O'Neil
      Penne Hackforth-Jones ...Mrs. Johnson
      Gillian Jones ...Vonnie
      Zoe Boe ...Megan Lu
      Bob MacKay ...Ab
      Ryan Potter ...Tree Lopper
      Murray Shoring ...Council inspector
      Taren Stewart ...Lou's friend
      Robert Joseph Stewart ...Lou's friend

◎電影本事

  黛恩(夏洛特甘絲柏格飾)及彼得(阿登楊飾)和他們的四個孩子,生活在澳洲的近郊地區,在他們的屋子旁有一棵​​異常巨大的榕樹,它亦是孩子們最心愛的遊樂場。可是一天,彼得在榕樹旁心臟病發離世,遺下黛恩和孩子們相依為命,而八歲女兒席夢(摩根娜戴維斯飾),拒絕接受父親逝世的事實,還深信父親的靈魂寄附於樹上,能透過樹葉聽到​​父親的聲音,從大樹上找到心靈的慰藉。
  可是大樹的生長速度驚人,樹根破壞附近的房屋,更有倒塌的危機。 逐漸忘記傷痛并開始與她的新雇主喬治(馬頓裘柯西飾)發展感情的黛恩,明白有砍伐大樹的必要,但席夢為了保護大樹,爬上樹上死守大樹及父親的靈魂。女兒的執著令黛恩發現自己對亡夫仍難忘懷,但大樹對他們一家帶來的是保護慰藉、還是生命的威脅?大樹能夠給予他們心靈慰藉,但能否給予他們放手及向前走的勇氣?

◎幕後製作:

【丈夫離世】
  2004年,導演茱莉‧貝托恰麗的一個密友給她介紹了一本在英文世界火熱到脫銷的小說。這本小說名為《我們的爸爸住在樹上》,它講述了一個家庭在失去父親之後的情感故事。看完小說之後,貝托恰麗便決定要把這個小說搬上銀幕,因為在這個女導演的心中,這麼一個摻雜了現實和奇幻色彩的故事,非常適合搬上銀幕。
  不過,貝托恰麗要把小說搬上銀幕的願望卻很難實現,因為在她還在巴黎讀小說的時候,一個澳大利亞的電影製片人,蘇·泰勒已經買下了小說的拍攝版權,並且已經開始在她自己的家鄉澳洲的佩斯開始了前期攝製的準備工作。蘇·泰勒說:“貝托恰麗當時聯繫到我,告訴我說她也想把這本小說搬上銀幕。但卻失望地發現我已經搶先一步買走了拍攝版權。實際上,她聯繫到我的時候,我已經為這部影片做了不少的準備工作。我找到了雪梨的編劇伊麗莎白·馬斯為影片撰寫劇本,那個時候第一稿的劇本已經基本完成了。”幸運的是,茱莉‧貝托恰麗並沒有因此而放棄拍攝這部影片,她和自己的經紀人兼製片人把泰勒請到了巴黎,與她詳談了影片的拍攝工作以及自己對小說的理解。泰勒說:“由一個法國女導演來指導一個澳大利亞的故事,這聽上去很奇怪。但是隨著我們第一次會面的結束,我發現,我和茱莉‧貝托恰麗希望拍攝的是同一部電影,在影片中有悲傷、有失去還有很多的人生感悟。我覺得,雖然我們說著兩種不同的語言,但是我們的情感和其他的東西都是一致的,這其中有一種神秘的力量和不尋常的感情和認知的維繫。所以我答應了她要執導本片的要求,而我還是影片的製片人。”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就在茱莉‧貝托恰麗拿到影片的導筒後,她的丈夫卻在2006年生了很重的病,不久之後就撒手人寰,留下了朱莉和兩個孩子。看上去《我們的爸爸住在樹上》簡直就是一個預言,因為導演所經歷的這一切幾乎就是小說故事的翻版。泰勒說:“她的丈夫克里斯托弗去世得很突然,誰也​​沒有心理準備。這和小說裡描寫得如出一轍,現在,小說的故事成了現實,不管它怎麼結尾,這就是活生生的現實。我覺得,在經歷過這一切之後,沒有一個導演能比茱莉‧貝托恰麗能有資格來執導《樹上的父親》了。”

【跨文化合作】
  雖然已經有了一個編劇撰寫劇本,但是這對於突遭不幸的茱莉‧貝托恰麗來說,這個劇本還是不夠震撼,也不夠能表現她心中的一種悲傷。於是,她拿起筆,改寫了劇本。雖然原小說的整體框架沒有更改,但是朱莉還是在其中加入了更多的勵志元素和幻想。泰勒說:“朱莉改寫的劇本非常具有特色,因為她在原本的現實的故事中加入了一些法蘭西民族的浪漫的想像。她賦予了那棵大樹以人格和性格,在現實世界中加入了童話般瑰麗的色彩。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極其美麗的劇本,也不得不說,這個劇本和這部電影是跨文化合作的典範。”
  說起跨文化合作,導演茱莉‧貝托恰麗並不覺得這是個障礙。她說:“雖然主創班底幾乎全是法國人,雖然影片在澳大利亞拍攝,但是這種文化上的隔閡並不是障礙,因為影片中所表現的情感是全人類共通的,在這種親情和悲傷的交流上,不會有隔閡。而且,澳洲的自然風光對影片的整體風格和敘事起到了關鍵作用。尤其是那棵樹,這是影片裡最大的明星,我和我的攝影都對澳洲這片神奇的土地發出了讚歎,因為在法國很少能見到這麼神奇的樹。在澳大利亞,隨處可以見到造物主的神奇力量。我和攝影師都希望能把人類的性格帶到樹上表現,但是沒有必要把這部影片拍成神話或者是奇幻題材的作品。因為影片說到底還是現實主義的,因此我們需要一個合適的平衡點,在現實和虛幻之間找到合適的橋樑。除了前期的攝製和取景,我們還在後期通過色調、聲音和合成上下了功夫,人為製造出一種更為神秘的氛圍。”
  說到“跨文化合作”,法國影星夏洛特甘絲柏格也很有發言權。因為這次表演的語言又是英語。雖然她曾經拍攝過不少英文作品,雖然她的母親是英國人,但是英語畢竟不是她的母語。甘斯布說:“可能用法語拍攝的時候,我會更注重自己的內在和一種文化的認同,而在英語拍攝的過程裡,因為沒有了這種語言和身份上的尋找的過程,所以我能放得更開,敢於在表演上做更多的嘗試。語言的距離感並不是隔閡,而可能是更好的一種結合。”

◎幕後花絮:

●本片根據朱迪·帕斯科儀的小說《我們的爸爸住在樹上》(Our Father Who Art in The Tree)的改編而來。
●影片全片在澳大利亞昆士蘭的布納小鎮取景拍攝。
●在影片開拍前,大約有200個小女孩來到劇組,為席夢這個角色試鏡。 劇組也走訪了澳大利亞的上千棵大樹,最後才在布納選定了一棵。
●布納有一棵巨大的無花果樹。 這棵樹的樹枝垂到地面,果實也是唾手可得。這樣的“體型”在無花果樹里並不常見。據估計,這棵樹應該是在1880年前後種下的。
●影片的成本只有774萬歐元。
●本片導演茱莉‧貝托恰麗是以助理導演的身份進入電影界的。她曾經是基耶斯洛夫斯基、貝特朗·塔維涅、奧塔·埃索里亞尼、艾瑪努艾爾·芬奇等名導的助手。






2011年4月6日 星期三

《完美狙擊》The American (2010) [美國]


◎我的觀影筆記
●老殺手愛上妓女,決定共度一生,可惜事與願違,不過那筆厚厚的美金應該可以讓女主角從良,好好過下半生了吧!
●美麗的義大利小鎮風光,的確會讓人有隱居的念頭。
●全片節奏緩慢,喬治克隆尼一直擺著一張擔心被暗殺的臉,女主角倒是脫得挺大方的,難怪影片會被列入R級。

◎片  名 The American
◎譯  名 完美狙擊/他來自美國(港)/美國人(中)
◎年  代 2010
◎國  家 美國
◎類  型 動作/浪漫/懸疑/驚悚
◎語  言 英語/意大利語
◎片  長 105分鐘
◎導  演 Anton Corbijn
◎製  片 Anne Carey
      George Clooney
      Jill Green
      Grant Heslov
      Ann Wingate
◎編  劇 Rowan Joffe
◎攝  影 Martin Ruhe
◎音  樂 Herbert Grönemeyer
◎剪  輯 Andrew Hulme
◎主  演 George Clooney ...Jack / Edward
      Violante Placido ...Clara
      Thekla Reuten ...Mathilde
      Paolo Bonacelli...Father Benedetto
      Johan Leysen ...Pavel
      Irina Björklund...Ingrid
      Filippo Timi ...Fabio
      Lars Hjelm ...Hunter #1
      Giorgio Gobbi ...Man on Vespa
      Silvana Bosi ...Old Cheese Vendor
      Guido Palliggiano ...Waiter (Market)
      Samuli Vauramo ...Young Swedish Man
      Antonio Rampino...Postmaster
      Ilaria Cramerotti ...Hooker #2 
      Angelica Novak ...Hooker #3
      
◎電影本事

  本片由《控制》導演安東柯賓執導,喬治克龍尼主演,全片在義大利鄉間取景,景色如畫,片中並有他和義大利女星薇蘭蒂普拉夏朵多場激情戲,劇情側重描繪殺手內心層面的轉折,動作戲不多。 
  傑克是一個頂尖的美國職業殺手,在瑞典逃過仇敵暗殺,他冷靜地殺掉目擊女友,這件事讓傑克發誓在下次任務後,徹底退隱江湖。他來到義大利鄉間,準備最後一次的任務,幫一個女殺手準備一把符合她要求的狙擊鎗。 
  一向冷酷神秘的傑克在這個熱情美麗的鎮上,與當地一名神父投緣地成為好友,也邂逅了當地一名美女,職業病防衛心高築的他,竟慢慢地軟化了,然而仇敵仍如影隨形地威脅著傑克的性命.....極度不利的情勢,將把傑克推向何種命運呢?一場生死一瞬間的槍林彈雨,將連帶揭露整場驚人的陰謀…。

◎幕後製作

  擁有《完美狙擊》這樣一個如此平靜的片名,電影講述的卻是一個頂尖的職業殺手在執行最後一次任務裡所遇到的種種危險與黑幕,這樣的題材雖然並不鮮見,但是,當擔當主角的殺手由喬治克隆尼來飾演的時候,還是多少讓人有了不一樣的期待。這位好萊塢的當紅鑽石王老五主演過多部話題大作,去年主演的《型男飛行日誌》不僅票房優秀,影片更榮膺奧斯卡多個提名。談及這部殺手題材的電影,喬治克隆尼說道:這部電影從敘事結構和拍攝手法上都有一些新鮮的地方,一開始導演希望我能注意到湯姆克魯斯的《落日殺神》,那也是一部講述殺手的電影,他認為我這個角色的定位是以那部電影裡湯姆克魯斯的角色為基礎。(記者:都是銀髮的獨行殺手?)對,他希望我的角色是這樣的一個形象,但又需要我比《落日殺神》裡的湯姆克魯斯要低調,因為他實在太帥了(笑)。 所以在形像上我會更加的平民化,不像那樣的殺手。而且這部電影裡我會遇見心愛的女人,然後因她而改變自己。我們希望這部電影看起來有一種真實感,儘管我們在 生活 裡並不會經常見到職業殺手(笑),但是當你看到電影的時候,你會想到,哦,如果現實裡有殺手,那大概就是這樣的吧。
  曾經擔任過《與魔鬼共騎》《親情觸我心》《菜鳥新人王》等影片的製片人安妮•凱瑞也認為本片與同類題材相比是有不少的亮點:整部電影的中心是喬治克隆尼,他個人有很大的魅力,也賦予了這個角色不可能複制的感覺。 而圍繞著喬治克隆尼扮演的殺手,故事的發展是有著一種意料裡的意外,這也是當初我們在看這個劇本的時候覺得它最出彩的地方。一個隱姓埋名的殺手執行一次危機重重的任務,並且遇到自己一見鍾情的女人,這樣的故事是許多殺手電影的套路,最新電影《完美狙擊》的主線也沒有例外,但整個故事的諸多細節是跟那些電影完全不同的。我們定下的目標是,製作一部不一樣的殺手電影,帶給觀眾這類題材的全新感覺。
  年近半百的喬治克隆尼在銀幕上步履穩定,每年都有新作面世,而且題材廣泛,有科恩兄弟的荒誕驚悚劇《布萊德彼特之即刻毀滅》,也有戰爭題材的諷刺喜劇《超異能部隊》,更有純粹的商業動作片《瞞天過海:十三王牌》,當然也少不了主打奧斯卡的劇情作品《型男飛行日誌》。對於這部《完美狙擊》的定位,喬治克隆尼說道:這部電影顯然有著很多商業賣點,淘寶網首頁觀眾也會對這部電影有著很多感興趣的地方,例如槍戰、飛車之類的動作場面。實際上這部電影並不僅僅有著這些元素,我覺得這部電影裡最值得被觀眾記得的,是他會講述一個殺手生活的點點滴滴。一個殺手不僅僅為任務,為殺人而活,他需要吃飯,需要看電影,需要和我們一樣接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由於他的職業,他做這些事的時候,會和我們有不一樣的地方,這部電影裡會對這些做出描述。
  負責本片劇本改編的是羅溫•喬夫,這位作品不多的編劇此前最知名的作品是《28週毀滅倒數:全球封閉》,對於本片裡描述殺手的故事情節,他分析道:當然,這些都是基於對事實的合理聯想,事實上我並不認識任何殺手……原著小說里為殺手寫了很多很多的細節故事,在改編成電影劇本的過程裡,我們把小說裡的故事進行了一些調整,而且,在導演的建議和大家的集思廣益之下,電影裡還會有一段原創情節。我覺得這個故事裡的殺手是非常迷人的,而且他是一個非常浪漫、有情調有修養的人。喬治克隆尼也能完美的勝任這個角色。
  本片的導演安東柯賓雖然作為電影導演的作品並不多,但他作為搖滾歌手的攝影師卻成就顯著,知名樂隊U2、Depeche Mode都是其長期客戶,近乎合作無間。這次執導一部殺手題材的電影,安東柯賓對這部新片的看法是:他吸引我的地方是講述殺手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故事發生的場景很多,我很喜歡這種故事在不同的地方接二連三進行下去的電影,它能考驗整個製作團隊對於一部電影的把控,簡單的說,拍《完美狙擊》有難度,但是沒有難度的電影,不也就顯得意義不大嘛。
  擅長攝影,以黑白影像風格擅長的安東柯賓,對於這部電影的攝影風格也有著自己的看法:我並不是這部電影的攝影師,本片的攝影師是馬丁•魯赫,他是一位很專業的攝影師,所以我並沒有對這部電影的攝影做出太多的干涉,我只對他說了我的一點看法:我希望這部電影能夠少用一些慢鏡頭和廣角,我希望這部電影的鏡頭能夠像電影一樣,很生活化,但是爆發力十足。而且鏡頭要給觀眾帶來一種思考,因為這是一部懸疑電影,觀眾會好奇接下來會發生什麼,而鏡頭,可以帶給觀眾這樣的好奇。

◎幕後花絮 

●本片根據馬丁•布斯的小說《一位非常低調的紳士》改編而成。本片原定的片名也跟小說名一樣(《A Very Private Gentleman》),不過最後還是改成如今的《The American》。
●主演喬治克隆尼同時也是本片的製片人之一。
●因為本片的裸露場面,影片分級為R。